期刊家
学术期刊
科普期刊
出版社
图书
会议
我的购物车 0

攀登

  • 主管单位: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 主办单位: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
  • 分类:   政治军事法律综合
  • 下单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1-5647
  • 国内刊号:  63-1015/C
  • 起订时间:   2024年05月
  • 创刊:   1982
  • 周期:   双月刊
  • 出版社:   攀登
  • 发行:   青海
  • 语言:   中文
  • 主编:   张伟
  • 邮编:   810001
期刊收录
期刊荣耀
      • 期刊详情
      • 栏目设置
      • 期刊荣誉
      • 期刊文章摘录
      • 相关期刊
      • 点评详情
      服务推荐
      • 期刊投稿
        1-3月见刊
      • 订阅咨询
        一站式咨询服务
      • 杂志投稿
        在线杂志订阅
      • 发表咨询
        专人持续跟踪服务

      期刊详情

      • 期刊介绍
        • 主管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
        • 出版地方:青海
        • 快捷分类:政法
        • 国际刊号:1001-5647
        • 国内刊号:63-1015/C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2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大16开
        • 下单时间:1个月内
        • 业务类型:杂志服务

      攀登简介

      • 《攀登》(CN:63-1015/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攀登》是全国唯一一家以藏文为媒介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全面探讨藏族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重要论坛,是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阵地。

      杂志文章特色

      • (一)攀登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二)攀登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

        (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

        (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

        (七)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为论文中所有引文以及观点的文献出处,参考文献序号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加方括号后置于引文处右上角,并在文章末尾按顺序排列,序号与引文处序号对应。所投文章参考文献务必列入。

      杂志分析报告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

      年度期刊评价报告(本刊综合数据对比及走势)

      •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攀登栏目设置

      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执政党建设,社会治理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党建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化研究,历史文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执政党建设研究,经济管理研究,党史研究,党的建设,执政党建设专题研究,经济学研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稿,公共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卷首语,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党的建设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政治学,青海经济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研究,法学经纬,经济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文化建设,经济纵横,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民族宗教研究,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研究,青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意识形态工作研究,社会治理,西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全面从严治党研究,文化学研究,法学,庆祝建校70周年,哲学 社会学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哲学 社会学,地方党史研究,生态文明研究,地方史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闻学,美术作品欣赏,法理学·法史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哲学 社会学,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专题研究,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文化视野,中共党史,公共行政管理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青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哲学研究,地方党史 文化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十九大精神专题研究,“四个转变”研究,哲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国画欣赏,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中国梦,政府治理研究,纪念《攀登》创刊40周年,国际关系研究,青海社会发展研究,国际战略研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研究,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三基”建设研究,扶贫减灾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研究,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层党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管理学研究,社会发展研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智库成果精选,三基建设,中国梦与地方精神研究,战略研究,本刊特稿,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教育学研究,宗教问题研究,生态建设研究,青海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统一战线研究,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党政干部论坛,大美青海

      期刊文章摘录

      摘要: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当今中国城镇化的实际出发,在高度重视民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的城镇观。其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思想、以民生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经济与政治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的基本特征,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应正确运用习近平城镇化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人的选择,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意识,破除制度障碍,同城同权,保障农村转移人口的权利;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以城带乡,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快速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带动中国社会全面发展。

      作者:许光中

      摘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一贯思想和立场。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重构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党建布局,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深刻的实践内涵。本文从理论、政治、以及实践三个角度,对党的政治建设逻辑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作者:胡柳娟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在21世纪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智慧结晶,是深化认识"三大规律"、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表征,是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具有清晰的逻辑理路和严整的体系架构并呈金字塔式科学结构。金字塔的底面是由历史、理论、现实和经验四重逻辑构筑的理论背景;侧面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真意蕴和基本方略;顶点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根本任务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金字塔辐射出的外层塔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蕴。

      作者:黄晶晶,崔健

      摘要:"伦理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发展理论的贡献。本文主要从习近平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主要内容来进行研究,试以家风正、党风廉、国风强三个方面阐述。

      作者:周旋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其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遵循这一逻辑理路,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的新变化,厘清其历史演进脉络,把握住这一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在新时代格局中,正确认识、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变"与"没有变"的辩证统一,从而来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

      作者:张学中,何汉霞

      点评详情

      评论 共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免费
        咨询
      • 订阅咨询
      • 期刊推荐
      • 联系电话
        发表咨询:023-6549-4411
        订阅咨询:023-6033-8768